一脈相承的信念發布日期:2020-05-31
一脈相承的信念
走進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陳列館
圖1:這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詞,出自黨員賀頁朵之手。
圖2:這是中共五大會場歷史照片,2016年9月征集于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首次在國內公開展出。
圖3(左圖):出版于1958年7月的武漢市監察委員會《監察工作通報》。
圖4(右圖):1982年1月5日,陳云在中央紀委報送的反映廣東一些地方走私活動猖獗的《信訪簡報》上的批示。
圖5:圖為1927年5月10日,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的模擬場景。站立者為王荷波,其右手起逆時針依次為:楊匏安、張佐臣、劉峻山、蔡以忱、楊培森、周振聲、許白昊。蕭石月、阮嘯仙沒有參加會議。
5月18日,中國博物館展覽的最高獎項——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終評結果揭曉,武漢革命博物館“紀律建設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榮獲本屆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特別獎”。
自2019年5月9日對外開放至今,展覽已迎來觀眾百萬余人次。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將我們黨一以貫之強化黨內監督、推進紀律建設的堅定決心、有力舉措呈現眼前。一起再次通過幾件珍貴文物,感受穿越歷史的初心傳承。
24個字的入黨誓詞中有8個錯別字,他卻用生命踐行了誓言
“犧性(牲)個人,言(嚴)首(守)秘(注:秘錯)蜜(密),階級斗爭,努力革命,伏(服)從(注:從錯)黨其(紀),永不叛黨?!?
這是一份特殊的入黨誓詞,也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共產黨入黨誓詞。它出自黨員賀頁朵之手(圖1)。
賀頁朵出生在江西省永新縣的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投身革命。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他以榨油職業為掩護,積極為紅軍搜集情報,運送食鹽、糧食和彈藥。他多次參加紅軍攻打永新縣城的戰斗,積極救護傷員。
1931年1月,中共永新縣四區區委根據賀頁朵的要求和表現,同意吸收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榨油坊昏暗的油燈下,賀頁朵進行了莊嚴的入黨儀式。他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塊布,在上方端端正正地寫下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文縮寫“CCP”(注:此為舊時譯法,現為CPC),然后在布的中間豎著寫下了這段入黨誓詞。由于賀頁朵識字不多,且當時他不是照著底稿抄寫、而是默寫下來的,因此寫了8個錯別字。
寫完誓詞,他又在布的下方兩角各畫了一個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心是由鐮刀錘頭組成的黨徽,五個角上分別寫著“中國共產黨”五個字。隨后,他自豪地在右邊空白處寫上了自己的姓名和入黨地點:中國共產黨員賀頁朵,地點北田村。在當時形勢下,把名字、地點留在入黨誓詞上是冒著極大危險的,一旦暴露,他有可能性命難保,甚至連累家人,可他卻毫不猶豫。
1934年,紅軍長征離開永新后,賀頁朵留下來繼續斗爭。戰爭的硝煙沒能湮沒紅色的誓言,流逝的歲月沉淀著堅定的信念。1949年8月,賀頁朵終于盼來了家鄉解放。1951年,中央赴南方老革命根據地慰問團到達永新,賀頁朵將自己的入黨誓詞親手交給慰問團。
幾個錯別字,更顯誓詞的質樸、可貴。雖然里面內容與現行黨章里規定的入黨誓詞并不一致,但“保守秘密”和“永不叛黨”這兩句話貫穿了黨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這是中國共產黨員對黨的事業最莊嚴的承諾。
一脈相承、始終不渝的初心初衷
展品中,有兩張從俄羅斯征集來的照片尤為珍貴,是當年中共五大會場照片,系第一次在國內公開展出。照片上,與會代表們正聚精會神聽取大會報告(圖2)。
2016年9月,武漢革命博物館工作人員遠赴俄羅斯,在莫斯科走訪了3個檔案館,最終在俄羅斯國家社會政治歷史檔案館眾多檔案資料中發現了兩張中共五大會場照片。
1927年,風云變幻的斗爭形勢,加劇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加強自身建設的緊迫感,黨的五大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黨內監督機構。同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議決案》,專章規定設立“監察委員會”:“為鞏固黨的一致及權威起見,在全國代表大會及省代表大會選舉中央及省監察委員會。”
紀檢監察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初心初衷就是加強黨內監督、保證黨的先進純潔、鞏固黨的團結統一。中共五大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確立最初黨的紀律檢查制度,開啟了黨內監督的組織創新,也為紀檢監察機關一以貫之秉持初心初衷奠定了組織和制度基礎。
根據有關資料,中共五大閉幕第二天,中央監察委員會就召開第一次會議,對監察委員進行工作分工。當時,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在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4師夏斗寅部黨代表期間,沒有將該部整編計劃和在湖北宜昌三個多月的工作情況及時向黨組織報告,違反了黨的政治紀律。隨后,夏斗寅部發動叛亂,黨中央會同監察委員會為此追究包惠僧的責任,給予他留黨察看的處分。同樣,在1927年6月,中共豫區執行委員會委員蕭人鵠因配合北伐軍作戰不力,也被給予留黨察看一年的處分。可見,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不久后就已經開始履行它的職責。
展覽中,有一本出版于1958年7月的武漢市監察委員會《監察工作通報》(圖3)。通報在引言中開宗明義指出:黨的監察工作要參加中心,為中心服務,與中心工作并沒有矛盾,是中心工作必抓的環節和必經的步驟。這一理念和方法,以小見大,點明了建國初期黨的紀檢監察工作的出發點所在。
改革開放初期,在廣東、福建沿海一些地方,出現了大規模的走私販私、投機詐騙等嚴重經濟犯罪活動,一些黨員干部也參與其中。展覽中,有一份中央紀委報送的反映廣東一些地方走私活動猖獗的《信訪簡報》(圖4)。1982年1月5日,陳云在上批示:“我主張要嚴辦幾個,判刑幾個,以至殺幾個,并且登報,否則黨風無法整頓?!睆?982年到1986年,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斗爭展開,中央紀委和各級紀委戰斗在這場斗爭的最前線。
自1927年中央監察委員會成立之日起,黨內監督機構先后出現過人民監察委員會、審查委員會、黨務委員會等名稱變化,黨內監督機構具體職責也隨著黨面臨的形勢任務而調整、充實、完善,但樹起監督執紀旗幟、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這個初心初衷一脈相承、始終不渝。
新時代新征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守護黨的初心使命,是紀檢監察機關和干部初心初衷的時代表達。
把忠誠永遠寫在紀檢監察隊伍的旗幟上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從來都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
作為共產黨員中肩負監督執紀職責的紀檢監察人,這份信仰必須純而又純,唯其如此才能不負黨和人民重托。
展覽中,王荷波的登記材料、蔡以忱的劍與徽章、阮嘯仙制定的“六不準”審計工作紀律……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物品述說著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十名成員的故事——他們,在血與火中書寫了對黨的忠誠(圖5)。
由于革命工作需要,中共五大后,大部分中央監察委員會成員離開武漢,奔赴全國各地。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賣,王荷波在北京被捕。在北洋政府警察廳關于王荷波等被捕情況的原始報告檔案中,王荷波被捕后,在初審時稱自己叫汪一喜,江西人,在上海經營西服店。后經叛徒指認,他僅承認了真實姓名和叛徒指認身份,而對黨的機密,無論怎樣嚴刑拷打,始終沒有透露半個字。11月11日,他被秘密殺害,唯一的遺愿是請求黨組織教育他的子女,不要讓他們走上和自己相反的道路。
許白昊經黨中央安排赴上海工作。他將曾經經手的湖北總工會之經濟款項全數移交于湖北省委管理。為保證工會經費不致流失,許白昊專門給中央打報告,“我們鄭重的請中央查辦湖北全省總工會存湖北省委的經濟用途……如該款開支賬目不明及用途不清不正,需湖北省委負責人絕對負責……”1928年2月,由于叛徒告密,許白昊在參會時被捕,6月在上海英勇就義。
1931年,楊匏安因叛徒出賣被捕。由于他曾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當過國民黨中央常委和代理組織部長,影響較大,蔣介石幾次派人勸說,但無一例外遭到嚴詞拒絕。蔣介石寫信勸降,他收到信件后直接撕碎;打電話到獄中,他一聽到蔣的聲音,就憤然摔掉電話。最終,楊匏安于1931年8月被秘密殺害。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盡管時代在變,機構在變,人員在變,忠誠干凈擔當、敢于善于斗爭始終是紀檢監察干部不變的底色。從王荷波、楊匏安到王瑛、李泉新、陳剛、王秋婷、李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誠于紀檢監察事業,卻始終是紀檢監察人的靈魂。
武漢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93年前,中央監察委員會在這里誕生,我們黨在這里高舉起監督執紀的旗幟;93年后,王荷波等第一代紀檢監察人所開創的事業,正在新時代紀檢監察人的勇毅擔當下,于堅持和深化中前行。